想像多元學習的可能! 實驗教育的現況與反思

國內曾因傳統教育體制僵化,掀起教改風潮,2014 年「實驗教育三法」通過後,除了將「在家教育」予以法制化,許多學生和家長也開始尋求更多元的教育方式。什麼是實驗教育?「實驗教育三法」立法目的、現行體制為何?家長如何評估孩子適合進入實驗教育?現行法制,是否有需檢討之處?透過訪談,期盼大眾對實驗教育現場有更多認識,並開啟對教育更多元的想像。

自工業時代開始,人們為了滿足市場勞動需要、達到高效率人才培育,建立出標準化的受教方式,提供一致的師資培訓、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,甚至於考試和選才方式也都統一,當教育目的著重在於確保知識的有效灌輸,學生的主體性就容易被忽視,甚至在被動式學習的環境與氛圍中,喪失主動探索知識的熱忱。實驗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態教育,更關注學生差異性,注重個體發展,並致力於啟發學生自主學習之動力,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李光莒補充,「實驗教育相對於傳統教育,是『另一種選擇,不一樣的學習』,是一種回歸教育本質的理念教育。」

「實驗教育」是什麼?

談到何謂實驗教育?李光莒分享其具備的3 大特點,首先,實驗教育是一種和主流體制不同的教育,指的是政府、民間團體或家長,為促進教育革新,在特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,透過探究與發現改進教育的做法;其次,也提供學生更多適性學習機會,除了打破傳統教育框架,更不受教育部課綱約束,強調「自主學習」與「適性發展」的重要,為個別學習者量身規劃課程,創造出更多元、有彈性的學習場域;最後,其存在目的亦能夠促進教育革新,政府也透過頒布「實驗教育三法」(註)鼓勵教育創新,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同時,也落實家長的教育選擇權,促進教育多元發展。

依照「實驗教育三法」,實驗教育現階段可分為3 種類型:學校型態實驗教育,又分公、私立學校兩大類,例如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;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,即公辦民營實驗學校,例如臺東縣桃源國民小學KIST 理念公辦民營學校;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,分為機構實驗教育、團體共學、個人自學3 種類型。面對多元的教育選擇,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補充,「實驗教育從1990 年推廣至今,已超過30 年,這段時間生成了自己的教育體制、創造出自己的孩子,絕大多數適應得很好,唐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在「實驗教育三法」訂定後,目前全台已有超過200 所實驗教育機構,提供學生和家長很多元的教育選擇。」

我家孩子適合實驗教育嗎?

實驗教育少了大眾熟知的教育制度、沒有被妥善安排的確定感,更多了幾分對未來升學的未知擔憂,是許多父母抉擇孩子是否該進入實驗教育時最大的顧慮。如何評估孩子適合進入實驗教育?了解孩子的想法、意願與個性特質,是非常關鍵的一步。另外鄭同僚認為,「沒有不適合的學生,只有不適合的家長。」實驗教育機構依法規定不可以選擇學生,不過有些特定理念的學校,會在入學前和家長對話,確保辦學理念和家長觀念相近、且可以互相尊重配合,鄭同僚舉例,「華德福的教育規定小學階段不讓孩子使用3C 產品,這樣的規定就需要提前讓家長了解;家長也不能把學校當作避難所,認為孩子丟進去後就沒事,彼此都需要相互配合。」

此外,他認為面對孩子的教育選擇,家長應該要至少了解3 大項目再進行評估,「首先,要知道孩子快樂嗎?學習有效嗎?其次,也要了解孩子未來所面對的世界,而非自己熟悉的、過往的世界。最後,得清楚身邊有哪些不同的教育可能性,尤其是相關資源連結與應用,才能讓孩子的教育有更多選擇。」在家長自我評估方面,李光莒也給予補充,「家長可以透過簡單的問題討論,釐清自己和另一半對教養的想法,例如,為何孩子要離開體制教育?選擇實驗教育的初心是什麼?是否了解自家孩子的狀況?」彼此達成對教育的共識後,再廣泛瀏覽實驗教育機構的官網、社群平台,或詢問熟識者建議,確保該校之辦學理念、課程計劃、歷年辦學資訊,與自身教育理念契合。

同時,必須認知到實驗教育就像「新創事業」,很多東西都是「做中學」,不斷地「滾動式」修正,心態上也需要準備好。他另外說明,「目前全台的實驗小學超過60 所,但國高中並不多,實驗學校的銜接充滿不確定性,這部分特別需要家長釐清是否能接受?雖然許多大學設有特殊選才,但相比一般大學入學管道,實驗教育仍是『窄』門。不過,我們也相信實驗教育應該有機會陶養更多元人才,也信任孩子具備在不同體制移動的能力。」

「實驗教育三法」仍有進步空間

教育部於2014 年11 月制定了「實驗教育三法」,以落實《教育基本法》鼓勵政府及民間辦理教育實驗之精神,並於2017 年進行修法賦予實驗教育更多的辦學彈性,強化參與實驗教育學生的權益保障,提供學生更多元適性學習機會,讓體制外實驗學校能發展出創新,且成效良好的辦學模式,提升學校辦學品質,唯有教育的樣態更加多元,家長的選擇權也才得以真正落實。不過,在制度上仍有許多進步空間,例如:

一、師資培育不足

實驗教育所需要的師資人才,是現行師資培育體系無法應付的,政府若能適當開放、並認可有資格的民間團體主辦師資培訓營,例如,為台灣而教(Teach for Taiwan)、同心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等等,將有更充足的教師人力能夠投入實驗教育現場給予學生協助。

二、教師聘任限制

許多實驗教育機構已累積一套完整的師資培育系統,但培育出的老師並無法保證被體制接受,雖然法令已排除限制,但事實上還是會要求老師資格,特別是聘任為公立學校的老師,在聘任教師的體制上若能更有彈性,就可以期待讓更多元的老師進入公立學校。

三、教育經費挹注不足

小學、國中時期是接受義務教育的階段,政府頒布「實驗教育三法」允許人民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機構,但非學校型態的學生卻沒有學費補助,教育經費與普通小學、國中相比,平均就差距15 ∼ 20 萬,必須具備不低的經濟門檻才能就讀,也因此時常為人詬病根本是有錢人才能選擇學校,若在國中、小階段,國家能有更多資源挹注,學生便可擁有充裕的教育經費支持。

四、活化閒置空間,解決教育空間不足問題

台灣總人口逐年減少,班級人數變少,學校空間也會因此變多,再加上全台各地都能看到被稱為「蚊子館」的閒置空間,政府應認真把餘裕空間整理出來,提供給人民辦學,地方政府也不該只是被動地配合民間團體的需求,而是要扮演積極的角色、整理所有的空間,解決實驗教育空間不足的問題。

此外,李光莒也觀察到近年特教生與辦學方時常發生糾紛,部分特教生家長把實驗機構當成避難所與百憂解,認為進入實驗機構就讀就可解套,殊不知不同實驗機構理念不同,很多教師並不具備輔導老師知能,應循特教系統或輔導室協助;同時也應提防個人工作室或團體進行「團體共學」或轉型實驗教育機構的動機,他說明,「家長真的要認清楚,這些單位是『辦學』還是『做生意』,又或是空有熱情,但無章法。如果不了解機構定位,後續會衍生出更多問題。」

實驗教育受疫情影響大嗎?

實驗教育概括各式各樣的教育樣態,形成光譜兩端,課程形式、教學內容可能差距極大,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,希望孩子養成「自主學習」的習慣。李光莒觀察到,受疫情影響較多是國小端的實驗教育機構,李光莒分享,「很多以體驗式學習為主的教育形式,被現實的三級警戒影響,無法進行走讀、探究、田野調查等實作課程。」因應此狀況,多數課程除了改為線上教學,老師們也得絞盡腦汁開發各種可能形式,並研議使用教材包設計非同步課程,採取分組線上教室進行線上討論。

「疫情確實影響了教學樣貌,但也找出了一些不同的課程發展方向,自主學習與個人化的課程發展方向是這一波疫情,很多教育夥伴思考的議題。」他補充,不只學生的教學形式出現轉變,甚至教師們共同備課也都改以線上會議進行,也可見許多教師群組、平台開設線上研習課程,共同學習操作線上工具,或交流線上課程設計等等。於此同時,家長可說是疫情下的「受害者」,同時也是「受益者」:「受害」是因為一邊在家上班,還要「管」小孩;「受益」則是可以學習線上工具,增加自己的知能,同時有機會直接看見老師的教學與孩子的學習,更加理解實驗機構的辦學方式。

實驗教育臨時喊卡怎麼辦?

實驗教育就像新創事業,有時未臻成熟,就可能面臨經營不善或辦學喊卡的狀況,「實驗教育三法」上路後,確實也有實驗機構面臨關閉,對此,鄭同僚表示,「同時間內有更多公立小學因人數不足被迫關閉,辦學機構遭遇招生人數不足,或做得不好被關掉是很正常的事,不要特別放大。」呼籲大眾應將此狀況視為正常社會的正常現象;家長也應以自己孩子的受教權益為第一思考,審慎地重新尋找合於自身教育理念的學校或機構,安排轉學。

李光莒補充,「各地方縣市教育局都會安排審議委員會進行實驗教育機構的審議,以保障實驗學校或機構可以正常辦學,不過如同基金投資有賺有賠,選擇實驗學校亦有風險,而實驗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和資源的挹注,當政策出現異動、行政首長換人或校長出現轉調,實驗計畫就有可能中止喊停。」他進一步舉例說明,「宜蘭縣立人文國民中小學曾被教育處決議終止契約,這樣的變動導致學校消失或轉變,未來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實驗學校。」強調家長在選擇進入實驗學校前,應思考學校可能關閉、計畫可能中止的狀況,反問自己是否能接受?同時,入學後也應持續關心學校與政策的發展,若真的發生辦學終止喊卡的時刻,可利用教育局的管道要求權益保障,確保實驗計畫可以履行。

知識多元探索 學習不該止息

長期參與實驗教育現場,鄭同僚分享他的觀察,「大眾還是習慣傳統思維模式,即使實驗教育的現場還是常看到,大人不由自主地有慣性思維。公立學校在教學的心態上,也常無法逃脫既定模式,導致觀念僵化。」公立學校雖然擁有充足資源,但也有慣性觀念僵化的問題,投入實驗教育時,踏出來的步伐仍不夠勇敢,時常僅是特色課程擴大而已;政府若能在政策上釋出更多的彈性,推動積極作為,必定能為實驗教育的發展注入更多能量。

此外也必須認知到,數位化時代早已來臨,面對網路上大量的知識,任何時刻都可以輕鬆汲取新知、充實自我,學習也不再僅透過學校之單一管道、由制式途徑取得,比起以往,學生更須具備主動查找知識、探索興趣的能力,觀念上也必須從被動灌輸,改為主動學習。除了學生本身必須因應時代變化做足準備,家長更需要同步了解孩子性格,為孩子挑選適合的教育方式,以培養孩子成為一名能獨立思考的成人為努力的目標。實驗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種類型,更重要的是,必須活到老、學到老,不管年紀多大都不該停止對知識的探求,積極面對未來世界。

Similar Posts